旅游資訊

侯昌銘詩中的甲午戰(zhàn)爭

更新時間:2018-03-19 13:51:12 來源:www.nltzpx.cn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wǎng) 公眾微信號

  侯昌銘,張家界永定區(qū)后坪鎮(zhèn)侯家灣村人。光緒11年(1885年)中舉,光緒15年(1889年)入內(nèi)閣,擔任內(nèi)閣中書,具體管理誥敕房事務,給光緒皇帝收集奏折并撰寫詔書。在內(nèi)閣十年,他目睹了清廷腐敗。尤其在甲午戰(zhàn)爭期間,他遍覽了各方奏折,悉戰(zhàn)爭的全程,于是以詩忠實記載了這場戰(zhàn)爭的許多內(nèi)幕。

憶卻越裳貢,悠悠又十年。
五云朝御闕,萬馬夜窺邊。
愛聽和戎樂,愁聞薄伐篇。
燎原星火細,肇釁自朝鮮。

  侯昌銘的這首詩,一語道破了甲午戰(zhàn)爭的戰(zhàn)火是從朝鮮燃起的。
  光緒元年(1875年)秋,日本兵艦闖入朝鮮江華島,逼迫朝鮮簽約。1876年春,日本在朝鮮仁川、元山兩地開埠通商。
  1863年朝鮮國王死的時候,沒有留下后代,由大院君的次子李熙繼任。由于李熙的年齡尚小,便由其生父大院君攝政十年。大院君是個排外守舊的人,看不慣新事務,極其討厭和洋人打交道。
  10年后,國王李熙親政,娶了個王妃閔氏。和大院君相反的是,閔氏卻是個喜好新鮮事務的親日派,國王李熙很是受她影響。但由于大院君執(zhí)政時間較長,朝鮮王廷就形成了新舊兩黨。日本趁著兩黨相爭的機會,在朝鮮內(nèi)部竭力培植親日勢力。1882年夏天,朝鮮兵士因為軍餉問題向大院君投訴的時候,大院君便煽動說,造成你們停發(fā)軍餉的原因是閔王妃和日本人,你們?nèi)⒘怂麄?,我到時自然給你們做主。這些朝鮮士兵本來就討厭日本人平時的飛揚跋扈,既有大院君替他們撐腰,便沖擊日本大使館和閔王妃的家族場所,這就是 “壬午兵變”。.
  1894年的朝鮮,民怨沸騰,朝不保夕。東學黨人起事后,一呼百應,很快占領全州,并揚言直搗王京。朝鮮只好前來清廷借兵助剿。清廷駐朝鮮總代表袁世凱接到朝鮮的借兵申請后,便請示李鴻章是否出兵。李鴻章沉吟再三,向皇上奏請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總兵聶士成帶兵兩千多人開赴朝鮮。...
  按照《天津條約》規(guī)定,如果中國出兵,日本也可以出兵。請神容易送神難,日本人來了可就不想走了。在接到中國的照會后,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先派八百日軍進入朝鮮,隨后大隊人馬繼續(xù)跟進,兵力一下子升到八千多人,遠遠超過了在朝清軍的數(shù)量。日本此時急于出兵,并非為幫助朝鮮平定叛亂,而是想利用這個機會加強對朝鮮的控制。
  在日本人的逼迫之下,光緒皇帝多次諭令李鴻章立刻備戰(zhàn),“若顧慮不前,徒事延宕,馴致貽誤事機,定唯該大臣是問!”李鴻章懾于嚴責,加上日本人完全關閉了外交談判大門,只得派兵入朝增援。
  8月1日,清廷下詔正式對日本宣戰(zhàn)。同一天,明治天皇睦仁也宣布對大清帝國宣戰(zhàn),兩國正式進入了戰(zhàn)爭狀態(tài)。

幾輩從軍樂,無才抱膝吟。
朝正停歲首,悔禍識天心。
應上賢臣頌,重頒大寶箴。
陽春新布澤,洗甲聽薰琴。

  侯昌銘的這首詩,描述了戰(zhàn)爭進行的情形。再說守衛(wèi)平壤的清軍,平時各將領互不統(tǒng)屬,在日軍的大舉進攻前,最后推葉志超為統(tǒng)帥。葉志超當年的確是淮軍猛將,上陣兇猛,個性暴烈,當年干的就是刀口上舔血的營生,但因為多年不打仗,如今和大多數(shù)宿將一樣,早已是吃得膘肥體壯,人稱“葉大呆子”。
  葉大呆子聽說日軍來攻,害怕平壤的后路被日軍從海上登陸后切斷,便又分兵數(shù)千駐守在安州、肅州和義州三地。想法固然不錯,但這樣使得駐守平壤的清軍人數(shù)減少到不足一萬人,在日軍的優(yōu)勢兵力面前,平壤的防守又增加了困難。不過話說回來,日軍后來果然在元山登陸,抄襲了平壤后路。
  9月15日拂曉,日軍兩支隊分成東西兩路,向平壤城北玄武門發(fā)動鉗形攻勢。在強大炮火的支援下,日軍以絕對優(yōu)勢的兵力向清軍發(fā)動了猛攻。廣大清軍將士雖然奮不顧身,頑強抵抗,但在日軍的12門山炮轟擊下,城外堡壘一一被破。
  日軍隨后又兵分三路,攻擊牡丹臺。在日軍炮火的猛轟下,牡丹臺宣告失守。在玄武門上督戰(zhàn)的左寶貴見狀,知勢不可挽,決心以死報國。為鼓舞士氣,左寶貴換上御賜朝服,親自點燃大炮,連發(fā)36顆榴彈。日軍對玄武門發(fā)動三次突擊,但都被清兵擊退,隨后雙方在壁壘中展開了白刃戰(zhàn)。激戰(zhàn)中,左寶貴身中兩彈,但仍舊堅持指揮作戰(zhàn)。后來日軍的攻擊更加猛烈,霰彈對準玄武門連發(fā),左寶貴不幸被霰彈擊中,當胸而亡。
  左寶貴乃回中將領,多年戰(zhàn)功升為總兵,平壤之戰(zhàn)朝服捐軀于玄武門上,壯哉!后來,光緒皇帝作《御制祭文》悼念說,“方當轉戰(zhàn)無前,大軍云集;何意出師未捷,上將星沉”。王蘄新也在《為左忠壯公書衣冠墓門坊》里說,“本期痛飲黃龍府,不意難回落日戈!”

積雪埋千帳,寒云莽太平。
耿恭仍拜井, 趙括侈談兵。
擒縱空傳檄,遷延愧請纓。
南來諸子弟,一例飽長鯨。

  侯昌銘的這首詩,則記錄了清軍狼狽逃跑的情況。9月16日清晨,日軍進入平壤后,發(fā)現(xiàn)城內(nèi)清軍已經(jīng)消失得一干二凈,而城內(nèi)丟棄的武器、彈藥、糧餉等,遍地狼藉,全部成了日軍的戰(zhàn)利品。
  在整個撤退過程中負有重大責任的葉志超,帶領殘兵敗將,草木皆兵,雨夜狂奔三百里,退回中國境內(nèi)。平壤失守后,朝廷震怒,葉志超后來被械送京師,定斬監(jiān)候。衛(wèi)汝貴也因沒有反對葉志超撤兵,加上其所部軍紀敗壞,縱兵搶掠,被斬立決。
  衛(wèi)汝貴是淮軍宿將,多年不打仗,援朝時已經(jīng)年過六十。據(jù)說,其妻曾寄信給他說:“君起家戎行,致位統(tǒng)帥,家既饒于財,宜自頤養(yǎng)。且春秋高,望善自為計,勿當前敵。”衛(wèi)汝貴誠守婦誡,言聽計從,遇敵則逃。后來日本人獲得此信,一時傳為笑柄,并在教科書上引用,以戒國人。
  日本旗開得勝,好不得意。在攻占了平壤后,于9月底向朝鮮北邊的義州進發(fā),10月下旬即在義州集結完畢。
  義州的對面,隔著鴨綠江,就是中國的九連城了。
  隔江相望的,則是人稱“白發(fā)將軍”的宋慶和滿人將領依克唐阿所率的淮軍和鎮(zhèn)邊軍,加上從平壤撤退的部隊,也有八十一營三萬多人。這些部隊對著虎視眈眈的日軍,沿著鴨綠江布防幾十里,正焦急又無奈地困守九連城。
  可嘆的是,大清體制,仍舊停留在打太平天國的水平,指揮體制上各軍互不統(tǒng)屬,各自為政;后勤沒有保障,當兵只為軍餉,將領自大而昏聵無能,這樣的軍隊,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還可以,對付日本的近代陸軍,豈有不敗之理?
  由于甲午戰(zhàn)爭中淮軍屢屢受挫,聲名狼藉,帝黨和清流們一片鼓噪,清廷決定起用湘中宿將。此時,湖南巡撫吳大瀲奏請率湘軍北上,左宗棠舊部、曾國荃舊部、湘軍悍將李續(xù)賓之子李光久等,也得令募兵北援。隨后兩江總督劉坤一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節(jié)制關內(nèi)外防剿各軍,規(guī)復失地。但是,啟用這些人也未見成效,從1895年1月開始,清軍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先后四次反攻海城,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1895年1月20日,日軍最終選擇了榮成灣登陸。這一天,大雪滿天,朔風劈耳,日軍的登陸活動共進行了五天,全軍三萬多人和三千八百多匹戰(zhàn)馬全部登陸上岸。由于清軍分散各地,日軍在進軍威海的途中,每次戰(zhàn)斗在兵力上都處于絕對優(yōu)勢,因而很快就攻占了威海衛(wèi)。

潰將兼逃卒,紛紛奈爾何。
貪生工避寇,怯戰(zhàn)敢言和。
譯使空持節(jié),孤臣尚枕戈。
田橫齊壯士,蹈海激頹波。

  侯昌銘的這首詩,歌頌了以丁汝昌為代表的英雄氣概。在形勢越來越惡化的情況下,丁汝昌其實也束手無策。為了不使剩余軍艦落入敵手,丁汝昌和劉步蟾在九日夜間商議后,下令將受傷擱淺的定遠和靖遠兩艘巨艦炸毀。十日晚,定遠管帶劉步蟾在炸毀自己座船后,心情極度悲憤,生吞鴉片自殺身亡。
  毀船前夜,一些洋員和清軍官員見勢不可為,也紛紛私下商議投降之事。最后丁汝昌下令各管帶同時沉船,但諸將不應。丁汝昌堅守的最后一天晚上,接到煙臺來的密信說“全力沖出”,知道援軍已徹底無望。丁汝昌無計可施,提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力突圍,以求沖出幾艘軍艦,但此議無人響應。
  此時的威海,已經(jīng)人心渙散,無人服從命令。丁汝昌幾次派人去將鎮(zhèn)遠擊沉,最終卻無人動手。當夜,階下很多水陸兵勇,哭求丁軍門放一條生路,丁汝昌見狀,心如刀絞。
  當天深夜,丁汝昌萬念俱灰,生服鴉片自殺,輾轉到清晨,才痛苦地死去。隨后,護軍統(tǒng)領張文宣和鎮(zhèn)遠的繼任管帶楊永霖也先后自盡殉國。
  四次反攻海城失敗后,中日兩軍又在大平山展開激戰(zhàn),日軍在付出傷亡400多人的代價后,最終占領了大平山。由此,遼南所有城鎮(zhèn)要塞,都已被日軍占領,大清帝國的湘淮諸軍,銳氣盡喪,已無心再戰(zhàn)。這時,朝廷中的主戰(zhàn)派個個緘口不言,小皇帝光緒召見軍機大臣討論戰(zhàn)事,“問諸臣,時事如此,戰(zhàn)和皆無可恃,言及宗社,聲淚并發(fā)”。由于害怕日軍繼續(xù)進軍,清廷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屈膝求和。

不見澶淵使,空傳冒頓書。
人言殊可畏,國事竟何如。
名土新亭酒,秋田下潠廬。
故人盡歸去,寂寞楚三閭。

  侯昌銘的這首詩,把清廷的腐敗無能揭露得淋漓盡致。光緒皇帝“徘徊不能決,天顏憔悴”,最終批準簽署《馬關條約》。
  光緒皇帝深感上愧祖宗,下慊國人,隨后下罪己詔:“去歲倉促開釁,征兵調(diào)餉,不遺余力。而將非宿選,兵非素練,紛紛召集,不殊烏合。以致水陸交綏,戰(zhàn)無一勝”;“其萬分為難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詳,而天下臣民皆當體諒也”。
  一個皇帝喪權辱國,還要老百姓體諒,真是天大的笑話。

張家界旅游網(wǎng)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wǎng)編輯或轉載稿件,內(nèi)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