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謹防“德西效應”在家庭教育中蔓延

更新時間:2018-03-19 12:32:37 來源:www.nltzpx.cn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wǎng) 公眾微信號 心理學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個專門的實驗。他讓大學生做被試,在實驗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的被試都無獎勵;第二階段,將被試分為兩組,實驗組的被試每完成一個難題可得到1美元的報酬,而控制組的被試跟第一階段相同,無報酬;第三階段,為休息時間,被試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并把他們是否繼續(xù)去解題作為喜愛這項活動的程度指標。結果出現(xiàn)兩種明顯的趨勢:實驗組(獎勵組)被試在第二階段確實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階段繼續(xù)解題的人數(shù)很少,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減弱,而控制組(無獎勵組)被試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在繼續(xù)解題,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強。這個結果表明,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感報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外加報酬),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
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減低工作動機。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人們把這種規(guī)律稱為德西效應。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有趣的德西效應呢?可能的解釋是:
1、原有的外加報酬距有關需要滿足的水平太遠,對外加報酬的要求太強烈;
2、直接激勵的原有強度不足;
3、價值觀(思想信念)的某種偏差,未能將需要層次結構調整得合乎工作要求。
德西的實驗結論以及趣聞軼事對我們改進家庭教育方式很有啟迪。
首先,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進孩子對學習的情感和興趣,激發(fā)孩子對學習活動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獲得成功和樂趣。
其次,不能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強加在成長的下一代身上。尤其一些經商的家長,總認為金錢是萬能的,這在教育孩子學習的問題上顯然是有害的,這樣做會使孩子迷失方向,感受不到在實現(xiàn)理想的過程中的成功體驗,于是在學習上怕吃苦,干任何事都和利益掛鉤,在集體里無服務意識,怕吃虧,我們一直所倡導的中華民族美德中的無私奉獻精神不具備,就連最起碼的道德底線也達不到,這樣忽略孩子的存在的同時,給孩子大把地花錢,那么用不了幾年,就會造就一個社會三流小混混出來!
第三,家長的獎勵可以是對孩子的學習有利的,諸如買書,或體育器械,對他的心身健康有幫助,如果獎勵一些諸如手機之類的東西,引起學生以此在同學之間炫耀、攀比,給學校教育帶來了不良影響。有些學生上課時手機鈴聲不斷,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聽說,就是在發(fā)達的西方國家,中學生是不準帶手機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談到,在美國,學生如有不當?shù)臇|西帶進學校,如手機,學校一律沒收,并不再還給學生。相比之下,我們也沒收,但沒收后要求學生家長來校認領。據(jù)說有一名高三年級的家長在認領孩子被老師沒收的手機時還跟老師說,你們學校管得太嚴了,現(xiàn)在都啥時代了,我的孩子在初中就給他買了手機……
道德教育效率不高,教學效果不好,家庭教育的偏差是不是也難辭其咎?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以后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這一愿望能不能實現(xiàn),就看我們?yōu)楹⒆拥某砷L做了什么,更要看我們是怎樣做的。切記,勿讓“德西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滋生蔓延。
....................... (作者系張家界市一中教師)
張家界旅游網(wǎng)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wǎng)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