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

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

更新時間:2018-03-19 12:29:41 來源:www.nltzpx.cn 編輯:本站編輯 已被瀏覽 查看評論
張家界旅游網 公眾微信號 扎扎
  新華社北京2月19日電(記者徐京躍 李亞杰 周英峰)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chuàng)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19日上午在中央黨校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發(fā)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發(fā)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總要求,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突出問題為突破口,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維護人民群眾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良好秩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wěn)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出席開班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習近平主持。
  胡錦濤在講話中指出,中央舉辦這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目的是正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針對當前社會管理中的突出問題,著重研究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思路和舉措,為促進社會和諧、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目標任務凝聚強大力量。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是繼續(xù)抓住和用好我國發(fā)展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推進黨和國家事業(yè)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
  胡錦濤強調,社會管理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項管理活動。在我們這樣一個有13億人口、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國家,社會管理任務更為艱巨繁重。我們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根本目的是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營造良好社會環(huán)境。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包括協調社會關系、規(guī)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做好社會管理工作,促進社會和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條件。
  胡錦濤強調,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社會管理,為形成和發(fā)展適應我國國情的社會管理制度進行了長期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重大成績,積累了寶貴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根據國內外形勢發(fā)展變化,我們不斷就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制定方針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推進了社會管理改革創(chuàng)新。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我國建立了社會管理工作領導體系,構建了社會管理組織網絡,制定了社會管理基本法律法規(guī),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我國社會管理與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制度總體上是適應的,我國社會大局穩(wěn)定,社會形勢總的是好的。
  胡錦濤指出,當前我國既處于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還不少。從總體上看,我國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階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經過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建設和發(fā)展,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這為我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解決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打下了重要物質基礎。同時,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發(fā)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xù)問題依然突出,我們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物質基礎還比較薄弱。解決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問題既要增強緊迫感、又要長期努力,加強實踐探索和工作落實,深化認識,總結經驗,把握規(guī)律,開拓創(chuàng)新,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胡錦濤強調,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切實貫徹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開創(chuàng)新形勢下社會管理新局面。要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以人民群眾利益為重、以人民群眾期盼為念,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胡錦濤就當前要重點抓好的工作提出8點意見。第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強化各類企事業(yè)單位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責,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服務社會能力,支持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發(fā)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第二,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加強社會矛盾源頭治理,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第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務,建立覆蓋全國人口的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建立健全實有人口動態(tài)管理機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務政策。第四,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把人力、財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層,努力夯實基層組織、壯大基層力量、整合基層資源、強化基礎工作,強化城鄉(xiāng)社區(qū)自治和服務功能,健全新型社區(qū)管理和服務體制。第五,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公共安全體系,健全食品藥品安全監(jiān)管機制,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監(jiān)管體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應急管理體制。第六,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管理,明確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管理和服務員工的社會責任,推動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fā)展。第七,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信息網絡管理,提高對虛擬社會的管理水平,健全網上輿論引導機制。第八,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設,持之以恒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增強全社會的法制意識,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增強社會誠信。
  胡錦濤指出,社會管理要搞好,必須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發(fā)展各項社會事業(yè),堅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著力抓好就業(yè)這個民生之本,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加快推進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改革發(fā)展,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建設,繼續(xù)推進扶貧開發(fā),發(fā)展婦女兒童事業(yè),培育壯大老齡服務事業(yè)和產業(yè),健全殘疾人服務體系,使發(fā)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
  胡錦濤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重大意義,統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tài)文明建設,把社會管理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社會管理規(guī)律,加強調查研究,加強政策制定,加強工作部署,加強任務落實,不斷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不斷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努力為“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創(chuàng)造更加良好的社會條件。
  習近平在主持開班式時指出,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提出了新形勢下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做好群眾工作的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講話高屋建瓴、內涵豐富,具有很強的思想性、針對性、指導性,對進一步統一全黨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fā)展目標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用講話精神指導辦好研討班,推動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做好群眾工作的實踐。
  王剛、王樂泉、王兆國、王岐山、回良玉、劉淇、劉云山、劉延東、李源潮、汪洋、張高麗、張德江、俞正聲、徐才厚、郭伯雄、薄熙來、何勇、令計劃、王滬寧、梁光烈、戴秉國出席開班式。
  參加這次研討班的有各省區(qū)市、中央和國家機關以及軍隊各大單位主要負責同志。中央和國家機關副部級單位主要負責同志,中央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yè)、金融機構和高等學校主要負責同志,列席了開班式。
張家界旅游網

  免責聲明:除來源有署名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為張家界旅游網編輯或轉載稿件,內容與相關報社等媒體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分享到:

復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